<button id="b4xfo"></button>
      <dd id="b4xfo"><track id="b4xfo"></track></dd>
        1. <th id="b4xfo"></th>
        2. 中安在線

          安徽鄉村振興網 | 安徽新媒體集團

          投稿郵箱:ahxczx@126.com  合作熱線:18656151097、17730220700

          當前位置:首頁 > 安徽鄉村振興網 > 振興智庫 > 理論庫 > 正文

          鄉村振興要學習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六條經驗

          2021-05-27 17:56:32 來源:新三農作者:
            “十三五”以來,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緊緊圍繞著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和政策支農六大領域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糧食年產量連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收入年均增速在9%以上,2020年農民人均支配收入達到17131元,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現行條件下絕對貧困得到全面消除。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為“十四五”時期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寶貴的發展經驗。
            第一,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塑造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一方面,在制度創新上注重明晰產權關系,尊重和保障農民財產性權利。實踐證明,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我們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另一方面,在技術創新上,注重提升科研人員的激勵措施以及開展推廣創新體系建設。將科研成果“確權”給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鼓勵科技人員持股兼職,推進科技成果公開交易,極大的調動了研發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與之同時,注重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有機銜接,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第二,以多元主體和產業間高水平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經濟體系優化升級。一是注重統籌兼顧各類農業經營主體,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融合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經營、社會化服務等多領域、多層面發揮帶動引領作用。二是注重豐富產業融合模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提升。通過農業種植、養殖結構的優化以及資源整合,利用農業內部產業之間的關聯發展多種經營開展產業內部融合,推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深入挖掘農業多功能性,拓展了農業的利益空間。
            第三,以補齊生態建設和質量安全短板為重點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制度化。一方面,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強化農業標準推廣應用。通過實施農產品標準化提升行動,從農產品生產、質量追溯、風險評估等多方面進行標準化規范,積極建立全國一體的規范和技術標準。另一方面,注重頂層設計,制度化推進落實生態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通過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的方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在此基礎上科學布局全國重要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第四,以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策略加快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構建。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農業治理,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話語權。通過開展國際展會、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組織實施援外項目等多種方式在國際農業發展的舞臺貢獻了更多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另一方面積極壯大農企國際影響力,利用平臺、市場、信息等多種優勢提升農企“走出去”質量,為中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打下良好基礎。
            第五,以機會公平、服務均等、成果普惠為原則鑄就農業農村共享發展新體制。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強化組織制度供給開展脫貧攻堅。明確黨政一把手是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從省到村層層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多種措施強化脫貧攻堅領域干部管理制度,并探索引進第三方評估的方式來推動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機制科學化、制度化。另一方面,推動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成果惠及農業農村現代化,進一步深化四化同步的實踐方式。推動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各類農村市場主體中采取多種方式鼓勵支持發展基于互聯網的農業供銷模式,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
            第六,以財政支農資金效能最大化為目標形成中國特色強農惠農政策體系。一是尊重市場規律前提下提升財政投入效能,有傾斜地投入資金并調整惠農政策結構。財政支農力度不斷提高,保證三農資金供給持續增長,同時推動資金分區域、分批次、有側重的投放,重點將資金投向脫貧攻堅、適度規模經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實行涉農資金整合管理。二是推動農業政策與農村政策形成聯動機制,提高政策靈活性,釋放市場活力。針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及時調整現行政策,放寬休閑農業等相關用地政策、下放用地審批權,依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自然資源資本化,探索農房抵押、農地抵押等新型抵質押品形式解決農村“借款難”問題,不斷開始完善覆蓋三農的政策體系,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免费一卡二卡日韩AV
          <button id="b4xfo"></button>
            <dd id="b4xfo"><track id="b4xfo"></track></dd>
              1. <th id="b4xf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