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居民收入提前實現了翻一番的目標,但中國城鄉發展還不平衡,鄉村發展仍然滯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出了重要部署。根據全國政協2021年視察考察調研安排,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辜勝阻帶隊,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于5月24日至31日,圍繞“推進鄉村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組織調研組赴福建、湖南兩省開展民主監督性調研,為助推相關問題解決貢獻智慧和力量。
調研組一行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協合鄉楊家坪村調研。
關于規劃
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鄉村?
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龍潭村,“藏”在距離縣城一小時車程的山坳里,卻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村。
走進村子,遠處青山如黛,一灣溪水穿村而過,幾十座明清古宅矗立兩岸,宅內孕育著畫室、咖啡館、音樂廳、書屋、藝術工作室等眾多“創客空間”,一種鄉村傳統與城市現代的對話就在群山之間。
“村子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重新熱鬧起來。要知道幾年前我們這里已經破落得不成樣子,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沒什么人氣兒?!弊谧约议T口曬太陽的大爺笑意盈盈地告訴調研組,現在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游客的身影。
青山依舊,黛瓦如故。為了讓龍潭村這樣有文化歷史價值的古村落在保護中發展鄉村建設,調研組了解到,龍潭村委將古民居以每平方米年租金3元、15年使用期承租給外來業主,業主負責出資修繕,租金收益則歸村民所有。
據屏南縣傳統文化村落總策劃人林正碌介紹,在外來文創人才及其文創項目的帶動下,300多名在外打拼的龍潭村民回到家鄉創業謀發展,村里的常住人口已增至600余人,每年吸引游客超過20萬人次?!叭ツ甏迕袢司杖?8350元,比引入文創產業前增長了3倍?!绷终嫡f。
古老的龍潭村重新煥發了生機,這是調研組8天所走到的兩省6市15個各具特色的村莊之一。
一路用腳步丈量,用心感受,這15個在鄉村建設中可圈可點的村莊,都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福建星村鎮靠發展生態茶產業帶領村民致富,長安村依靠僑鄉影響力吸引資金建設家園;湖南省潯龍河村憑借城郊的區位優勢打造城鄉融合功能區,而馬兒山村則“靠山吃山”,通過民宿餐飲成為生態旅游的一張名片……
“要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適應村莊發展演變規律,科學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村莊建設?!闭{研組組長、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馬中平提出,要盡早出臺與“十四五”規劃相銜接的五年行動方案,并且將規劃重點放在鄉鎮和村級層面,實事求是科學指導各地鄉村建設,避免“一刀切”和千村一面。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農學院院長周劍平近些年來走過不少村莊,“有的建得非常漂亮,甚至比城市還現代,但是不是就合適呢?”周劍平認為,分類施策很重要,要避免鄉村建設的城市化傾向,避免貪大求洋,不同鄉村根據城郊接合型、傳統村落型、資源稟賦型、產業堅實型等進行分類和定位,形成一條自我循環自我發展的可持續道路才最重要。
按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今年縣一級的國土空間規劃要基本編制完成,隨后要在此基礎上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強調規劃的普遍性和實用性,就是要照顧農村的特點和農民的需要,方便他們改善生產生活。
換句話說,城鄉之間,縮小的是差距,保持的是差異。只有能服務農業生產,適應農民生活,體現農村特色的鄉村建設,才能始終保有鄉村的獨特魅力。
另一個角度,“差異”二字不僅存在于城鄉之間,也存在于鄉村與鄉村之間。
成效顯著、變化巨大,盡管調研組所實地走訪的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已經在摸索中走在前列,但委員們深知,中國有69萬多個行政村,廣闊的鄉村存在著巨大差異性,面對發展的不平衡,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建設除了因地制宜,還需量力而行。
“面對更大的鄉村,設計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普遍性,立足普通農村,指導要點面結合,不同地區制定不同工作方法?!比珖f委員、原中央紀委駐農業部紀檢組組長宋建朝坦言,農村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人居環境改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由內到外,由易到難,由解決基本到提升品質,重點依舊放在解決急需補齊的短板弱項上。
調研組一行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營前街道長安村調研。
關于人
誰來建設鄉村,鄉村建設為了誰?
在詩人眼里,曾經“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桑蠶又插田”。如今,5月底的鄉村,也幾乎看不到閑人,尤其是年輕人。
當前廣大鄉村的“空心化”“老齡化”“空巢化”現象,使得各美其美的村莊似乎只剩下“顏值”。
在調研組出發前的情況介紹會上,部分委員與有關部委同志溝通情況時,鄉村建設中“人”的問題貫穿始終,畢竟規劃建設需要人,貫徹落地需要人,管理組織需要人,同樣,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我們不斷努力去縮小城鄉差距,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舒適度,為的是增加鄉村主體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假如鄉村失去“人氣”,只剩下鄉居,這可能絕非鄉村建設的初衷。
建設和振興鄉村,人才始終是關鍵。調研行前研討時,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稱,“十四五”時期,我們對鄉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提升,對美麗鄉村建設的部署規劃,正是為了促進鄉村的發展,從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氣。
帶著問題走進鄉村,調研組發現,有產業支撐的鄉村建設,人氣相對也會興旺一些,適合鄉村發展的產業規劃,不僅能為鄉村建設提供資金保障,更重要的是為各類人才的“回流”提供了平臺與渠道,讓這些有見識有經驗的人才回到鄉村也有用武之地,激發回鄉返鄉內生動力。
調研組副組長,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吳曉青認為,人才是鄉村建設的關鍵,鄉村人才特別是一大批帶頭人、能人、鄉賢是實現鄉村環境改善的根本保障。要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回鄉。
“進一步縮小與城市的差距,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提升,提高農村物流、衛生、教育、技術等服務的便利性,既是服務本地群眾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舉措?!比珖f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副主任崔麗認為,這個人才既包括返鄉回鄉創業人員,還包括技術人才、基層干部隊伍、鄉賢能人,甚至退休回歸鄉村的知識分子等。
針對不同地區的村莊,調研組會特別留意本村的污水處理情況。污水處理不僅關乎生態環保,也直接影響到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但委員們發現,部分污水處理設備頗具技術含量,根本不可能靠農戶自己管理維護,一旦管網出問題,在村里找一個專業技術人員可就難了。
“要注重培養一些專業人才,加強技術人員的培養配備?!彼谓ǔㄗh,人居環境的維護管理也要有規劃,需要儲備專業人才隊伍,打造穩定的人才機制。
毋庸置疑,當前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的力度很大,但絕大部分都是行政力量,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還需要充分調動農民自身的積極性,“未來還需要著重提高農民自身認識,激發內在動力,使其主動追求、參與創造、維護發展鄉村的優美環境?!彼谓ǔ硎?,政府的積極性在于負責統籌和統一規劃,農民則要在個體上發揮作用。
從規劃建設上來講,周劍平認為,“最后一公里”要以鄉鎮去引領,詳細的修建規劃才能落地,太空洞反而激發不了農民本身的參與熱情,而沒有農民的參與特別是村干部的參與,這樣的鄉村建設勢必接不了地氣。
內在動力是人居環境改善的成果支撐和力量源泉,而內在動力從哪里來?
在福建和湖南的鄉村,不少村莊的田間地頭都設立著醒目的宣傳牌,其中有一類上面書寫的是共同建設美麗家園的村規民約,有的村莊還成立了“生態環境銀行”,根據具體積分進行獎勵兌換等措施,增強家園建設的榮譽感與參與度。
在著名僑鄉的福建長安村,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國外,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建設家鄉?長安村的做法是,利用美麗鄉村的環境幫當地的留守老人養老,“我們村里很多建設改造項目都是村里出去創業工作的人資助完成的,他們在外面回不來,家里的老人我們幫著照顧,也解決了外出這部分人的后顧之憂,所以他們都很感激,也非常支持家鄉建設?!贝鍟浗榻B道,來自家庭家族式紐帶關系的帶動也是鄉村建設的動力源之一。
毋庸置疑,鄉村建設是為廣大農民而建,如何建設既要符合農民群眾意愿,也需要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的農民們自身發揮建設的主力軍作用。
畢竟,日子怎么過還得自己說了算。
關于“里子”和“面子”
有“面”也要有“里”
8天時間“解剖”15個村莊,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的明顯變化,給調研組留下非常直觀的感受,在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問題上,“硬件”建設已有極大改善。
“為了提升人居環境,各地都投入很多財政資金,用于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但基礎設施一旦投入之后,就面臨‘建’與‘養’的問題,只有‘建設好’并且‘養護好’,鄉村建設才能保質保量?!比珖f委員、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總裁蔡金釵也發現,部分農村存在基礎設施重建輕養的現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養護能力,包括農村道路、村民健身器材、污水管網、學習娛樂設施、通信設施等并不能充分利用,讓鄉村建設“打了折扣”。
鄉村美不美,“面子”很重要。面對鄉村振興的藍圖,強化“里子”提升內涵仍是需要常抓不懈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青覺認為,鄉村的內涵不能缺少文化要素,“當前整個農村地區文化的鄉土根基受到很大沖擊,鄉村傳統文化的供給能力不足,文化信息的無序以及碎片化傳播的現象較為突出,我們在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的同時,一定要同時提升鄉村人文環境?!?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文化對人素養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也必將會在鄉村建設中發揮出重要作用,這也是崔麗委員在調研中,看了屋外要看屋內,聽了介紹還要跟村民聊聊天的原因所在,“環境變舒適美麗了,農民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改善后就會有精神需求,就能生出建設保護家園的自覺與動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當然,我們的鄉村建設在現階段還處于一個探索的過程。
比如委員們關注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問題,調研組在現場看到的基本是納廠、集中、分散三條技術路線,其中主要以三格化糞池進行初級治理的模式居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擅長研究“生物天敵”,他提出,中國農耕文明幾千年,水、農家肥、糧食基本都是從土地上來,到土地里去,自然循環?,F在的污水處理方式在農村成本頗高,未來如何向科技要辦法的同時,因地制宜地研究沿用一些可持續利用的“土辦法”。
再如在農村垃圾治理問題上,部分地區采取PPP模式,打包給第三方運營,專業化得到提升,但同時也出現了鎮、村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降的問題。各地如何在開展環衛一體化過程中既給予運營方合理利潤空間,又能提升鎮村工作積極性?
正因要尋找答案,委員們才踏上了調研路。用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駐會副主任梁曄的話說,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我們不能用城市的思維去解決農村的問題,也不能僅僅著眼于當下的發展階段去考慮,我們要做的是在科學研判村莊演變規律和發展態勢的基礎上,保持穩扎穩打的歷史耐心,循序漸進地推進鄉村建設。
中安在線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皖B2-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